题号:2698832题型:文言文阅读难易度:较易

《论语》选段(7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小题1】以上三则材料中,孔子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仁”?(4分)
                                                                
                                                                
                                                                
                                                                
+错题本:0
相关推荐
题号:6079048题型:文言文阅读难易度:较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官。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岩:险峻的山石。②蒙茸:草木丛生。③冯(píng)夷:水神。④畴昔:昨夜。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今者薄暮         薄:少、稀薄
C.披蒙茸           披:拨开
D.攀栖鹘之危巢     危: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如此良夜何          ②翅如车轮
B.①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开户视之
C.①顾而乐之             ②顾安所得酒乎
D.①掠予舟而西也          ②揖予而言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4】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
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
【小题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错题本:0
题号:6098820题型:文言文阅读难易度:一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苏轼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恤:忧虑、担忧
B.张安道适知秦州 适:恰好
C.虎熟视久之                        熟:熟悉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希望、企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苏轼所述二小儿不畏虎的故事与孟德为苏辙所推崇的经历和表现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错题本:0
题号:6112447题型:文言文阅读难易度:一般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夫自汉、魏、晋、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学 者 誉 此 诋 彼 各 师 所 嗜 譬 犹 行 者 埋 轮 一 乡 而 欲 观 九 州 之 大 必 无 至 矣。盖尝论之:渊明之善旷,而不可以颂朝廷之光;长吉之工奇,而不足以咏丘园之致,皆未得为全也。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端矣。
(节选自高启《<独庵集>序》)
【小题1】用斜线“/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
学 者 誉 此 诋 彼 各 师 所 嗜 譬 犹 行 者 埋 轮 一 乡 而 欲 观 九 州 之 大 必 无 至 矣。
【小题2】高启与________和________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小题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求学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大方”之家。
+错题本:0